【报送单位】: | 2023-07-26
刊发于《中国自然资源报》2023年7月26日第1342期 第七版 矿产
记者 周飞飞
通讯员 段金平 刘宗明 姚林烟
日前,北京市地勘院编制发布了《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城市地质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从首都高质量发展对地质科技创新工作的需求出发,梳理分析了北京城市地质工作的短板弱项,明确了未来3年科技创新的工作目标。那么,韧性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未来3年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将如何夯实科技能力?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地勘院院长刘连刚。
首都发展
地质工作是重要基础
刘连刚告诉记者,2019年,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转隶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开启了地质工作精准支撑首都城乡规划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5年来,该院紧紧围绕地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开展基础理论、工作方法、关键技术、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图(1:10万)等16张基础地质图的编撰工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化了对地质资源环境条件的认识;完成了对平原区礼贤等12条断裂的调查工作,提高了对城市隐伏断裂精细定位及活动性的研究水平;开展了北京地面沉降成灾机理和地下水位上升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有效应对新水情下地质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开展了生态涵养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矿山环境、土壤质量、生态环境等分布状况。
“得益于工作方法和关键技术的进步,北京的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已进入‘精细化’时代,这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对首都地质条件的认识水平。”刘连刚说。
以城市副中心地质调查工作成果为基础,该院初步建立了北京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体系,为支撑详细规划编制和工程建设构建了1:2000——1:1万调查评价方法体系;建立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评估体系,针对城市规划编制不同阶段,设定了1:2000——1:5万评估精度及工作内容。
5年来,北京市地勘院着力关键技术研发成效显著,组织开展了山区突发地质灾害监测、地面沉降监控预警、浅层地热能开发、地热井酸化压裂、山区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供暖、新兴有机污染测试分析方法等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有效提升了北京地质安全监测网的建设水平。
为了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北京市还初步建立了山区突发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和重大线性工程地质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立了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搭建了“e地质”社会共享地质服务平台和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查询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地质数据服务能力,对地质成果服务社会及优化营商
环境起到了创新示范作用。
应需而变
城市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更加精准
如今,北京城市地质工作的内容较之前已大大拓展和深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科学评估地下空间资源,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底线。综合评估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岩溶塌陷、砂土液化、地下有害气体、地下采空、地下水位变化等灾害消除灾害隐患,确保地上地下空间安全”。
北京城市空间资源较为紧张,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统筹开发已成为城市设计者的基本遵循。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对地质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要求。”刘连刚告诉记者,“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分为市、区、县三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类,这种多元化的规划体系需要不同级别、不同内容、不同精度的城市地质工作支撑。在新的发展时期,亟须开展精细化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定量化城市地质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工作,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方法体系。”
首都现代化建设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远不止这些,北京市地勘院的服务领域也随之不断深化。
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针对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的“重大危险源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洪涝、地质灾害易发区,并与周边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等要求,该院进一步加强了地质灾害成灾机理、评价方法、预警阈值等方面研究,有效预防和降低地质灾害对村庄、道路、基础设施的风险。
在绿色城市建设方面,围绕城市生态要素和生态安全,该院加快建立涵盖动植物、成土母质、土壤、包气带、地下水等内容的生态地质调查评价方法体系,加强水土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将地质工作全面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治理体系中。同时,继续巩固和提升在中深层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领域的技术优势,以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助力北京市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该院正在着力提高大数据服务共享支撑能力,加强大数据平台汇聚、管理和共享开放服务能力建设,统筹建设全市时空立体“一张图”,加快实现数据集成分析、地质成果表达、支撑服务方式等方面的转型升级。
此外,为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地勘院还开展了地质监测技术的研发工作,持续完善城市地质感知体系,构建平原分区、纵向分层的立体化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系统,为京津冀地质灾害联防联控、水土气污染治理、重大线性工程地质安全等方面提供地学数据支持。
补齐短板
力争三年实现“四个突破”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为了将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北京市地勘院自我加压,结合主题教育对城市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一份清晰的问题清单: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不断拓展深化。城市地质学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约了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同时,对于近年来国内外地质新兴领域的研究有待提高。二是精细化城市地质调查方法有待完善。目前北京地区初步建立城市地质调查精度为1x2000~1:1万,但工作方法体系较为粗放,需要根据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完善。三是定量化城市地质评价方法存在瓶颈。已颁布标准中,地质评价指标主要以半定性、半定量为主,定量化评价程度不高是造成地质成果难以支撑城市详细规划的瓶颈问题。四是立体化城市地质监测技术亟须突破。目前北京地区已初步建成地质安全监测系统,但是部分地质要素监测网建设起步较晚,监测技术水平和预警预报能力有待提高。
发现问题是起点,整改落实是关键。《计划》明确了未来3年将重点实现“四个突破”,即:在城市地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实现突破,在城市地质工作方法研究领域实现突破,在城市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实现突破,在城市地质数字技术研发领域实现突破,努力在全国城市地质科技创新领域走在前、作表率。
“我们将着重建立城市地质学理论体系,并围绕地质灾害成因、碳封存、浅层地热能、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等重点内容进行规律性研究;开展隐伏断裂探测、地质灾害监测、地质资源监测、地热能换热、地热能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以及地质探测蓝测设备的研发;同时进行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评价、地质资源评价、采矿废弃物调查评价、重大线性工程监测点选址等工作方法的创新。”刘连刚说。
刘连刚介绍,智能化将是未来北京城市地质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要着力推动地质成果由二维向三维转换,解决在可视化模型演示、智能化模型分析等方面存在技术卡点等问题。
记者看到,《计划》已经列出了一份详细的“地质科技创新项目清单”,包括项目110个,分为计划实施项目46个和储备项目64个。其中,计划实施项目包括城市地质基础理论创新项目10个、城市地质工作方法创新项目10个、城市地质关键技术创新项目20个、城市地质数字技术创新项目6个。
“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以及翔实的任务书和时间表。在工作中,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计划实施项目和储备项目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计划落地实施。我们将凝聚科研力量,根据《计划》进行原创性地质科技攻关,积极促进北京地勘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全面服务支撑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城市体检评估,以及韧性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再立新功。”刘连刚充满信心地说。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