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送单位】:生态地质部 | 2025-04-1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规范矿区生态修复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和要求,开展矿区生态修复效果长期监测,加强对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全过程动态管理,提升系统化治理水平。在总结大量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相关规范、文件,并结合北京市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实际,市地勘院组织编制了《北京市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导则》)。近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完成《导则》委内外意见征集工作。《导则》构建“诊断-修复-移交-监管-评估”五位一体流程体系,标志着首都生态修复管理工作进入标准化、智慧化新阶段。
2024年5月,市地勘院接到委生态修复处《关于商请协助开展北京市矿山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研究的函》,院领导高度重视,批示生态地质部牵头落实。生态地质部组织成立编制组,梳理工作,开展《导则》编制实施方案,7月底完成立项。
在委生态修复处的指导下,生态地质部牵头,统筹市矿研所、市生态所和京地集团,联合整治修复中心、中国自然经济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组成20余人的编制组。编制组历时5个月,系统梳理了全市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融合多学科前沿科研成果,组织召开5轮专家咨询会,累计30人次参与技术研讨,专家专业领域覆盖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技术、生态、规划、园林绿化等。经50余次内部修订完善,最终形成《导则》征求意见稿。
《导则》聚焦破解矿区生态修复系统性难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理念,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演替规律,关注生态修复全流程。从修复任务制定着手,要求准确识别生态环境问题,以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本地适宜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禀赋为参照标准,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引领作用,依据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及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以用定制,分类施策。
《导则》编写了15个章节和10个附录。从总体原则、修复任务制定、修复实施、验收复核、图斑销账,到后期管护监测及成效评估,形成全要素闭环管理。在技术路径设计上,《导则》凸显两大创新突破:一是建立“矿区生态问题诊断-参照生态系统建立-规划功能定位适配”的规划引领机制,深度衔接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二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设备、人工实地核查、水土化验实现修复区动态监管,开展成效评估,确保治理成效可持续。
《导则》的出台是首都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实践。通过建立覆盖前期诊断、中期修复、后期管护的全周期技术标准,将有力提升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能,为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增加含绿量。
浏览量: